{$MY_动易2006海蓝用户顶}
  佛山痴迷阅读、藏书过万的“发烧友”           ★★★ 【字体:
佛山痴迷阅读、藏书过万的“发烧友”
佛山痴迷阅读、藏书过万的“发烧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8-19    

走进南海区丹灶镇,这里有一座中西合璧、仿古设计的“玻璃房”,名叫“一锥书屋”。据设计团队介绍,这里是康有为的故乡,名字便取自他“日读一锥书”的故事。相传,少年时期的康有为刻苦读书,每天清晨把书放在桌上,然后用一把小锥子从线装书的装订孔用力插下去,锥子插进去多少页,那他当天就读多少书。


一锥书屋内部明亮舒适

康有为自幼聪颖,每诵读过目不忘,且读书不拘泥于当时经书和儒家经典,“好览经说、史学、考据诸书”。他曾在《桂学答问》中写到:“读书当分专精、涉猎二事。惟专乃可致精,惟涉猎乃能致博,二者不可偏废。”可见他对于阅读广度和深读的追求。

爱读书,康有为还是个藏书过万的“发烧友”,其外孙女婿之弟李耀彬,曾和蔡公天著述过康有为藏书概况,并写下《康有为藏书考》,书中写道:“他的一生积累了大量的书籍,前后不下数十万卷,仅宋元明善本古籍就有六千余册。”

这也与其家庭藏书氛围息息相关,康有为出生于岭南书香世家,家族藏书规模就非常庞大,他的曾祖父在广州有一所云衢书屋,他的叔祖们也都曾建造藏书楼。少年时康有为经常流连多处藏书楼读书。优良的家族教育传统和丰富的藏书数量,都给康有为热爱读书、收藏书籍的习惯奠定了基础。

康有为早期藏书部分留在故居延香老屋,其余大部分则存在广州“万木草堂”。“万木草堂”作为和孔广陶的“岳雪楼”、潘仕成的“海山仙馆”、伍崇曜的“粤雅堂”并列的“广东四大藏书楼”,书籍数量多且类型多样,不仅有康家珍藏的佳本,还有当时最流行的西学新书。

值得注意的是,“万木草堂”不仅是藏书楼也是康有为在广州讲学、著书的重要场所,这里可以说已经具备早期现代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康有为的所有弟子都可以在这里借阅书籍。

梁启超曾经在文章里描述过:“万木草堂的藏书不仅有中国古书,还有许多西洋书。好比江南制造局关于声、光、化、电等科学领域译书数百种,以及一些外国传教士、留学海归学者的翻译本等等。” 弟子们借阅保存书籍的规则也和现代图书馆管理制度相似,“例以一人每月轮值,借书者向当值人声请,借取某书,由当值人检出交付之,借书人则书名于书藏簿记上,还书时,则注销之。每月终,例将各借书一律缴还,检查书藏一次,如欲续借者则从新登记,而轮值者即于此时交代焉。”

后期,康有为流亡海外时,最喜参观当地的图书馆,其游记不乏各国图书馆的记载,例如英国大学图书馆、意大利的图书馆等,对其藏书情况做了详细介绍,并对此赞誉有加。他认为开民智,推广西方式的公共图书馆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一切收藏,旨在用于研究”。

游客正游览书屋


书法、农学也颇有研究成效

“在这之前,我对康有为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参观完展览后,我了解到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开过农业公司,还和徐悲鸿是好朋友、书法上也造诣颇深。”趁暑假带孩子游览康有为博物馆的刘女士表示。

诚如刘女士所言,康有为的一生是曲折而复杂的,他的职业生涯、艺术成就也同样丰富而突出。

据博物馆讲解员介绍,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事迹,康有为也是近代卓著的书法家、书学理论家。他的书法自成一家,被称为“康体”。字风雄奇奔放、苍劲浑朴,尤善作擘窠大字。1889年,他在北京南海会馆七树堂写下了《广艺舟双楫》,该书共6卷27篇,围绕着书体源流、评论碑品、用笔技巧、书学经验和各种书体的书写要求方面写成,是当时最全面最系统的一部书学著作。这本书在后来还被翻译成为日文,改名为《六朝书导论》传至海外。

据了解,岭南书法碑、帖两派本是分开的,直到继承者康有为这儿,岭南书法才形成碑帖合流的格局。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图书馆馆长、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黎向群在研究岭南历代书法名家时评价:“岭南碑学发展到康有为,扬碑抑帖,从理论到实践,将中国碑学书法推向高峰。他的碑学思想,风靡全国,而且影响到日本、韩国书坛。弟子有陈千秋、梁启超、崔斯哲、罗惇曧、罗复堪、江孔殷、康同壁、邓仲果、刘海粟、徐悲鸿、易宗夔、肖娴、沈延毅等人。”

也因康有为书法个性鲜明、天马行空,自成一格,与当时流行的“馆阁体”不同,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拜师学艺,这其中不少是鼎鼎有名的画家,如徐悲鸿、刘海粟。

据博物馆展览资料显示,1917年康有为与徐悲鸿相识,他对徐悲鸿的画作格外欣赏,曾评价其画“精深华妙,隐秀雄奇,独步中国,无以为偶”,慢慢地两人成为亦师亦友的忘年交。

除了书法,康有为对农业、渔业和林业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博物馆内也展示了康有为的农场所使用的工具和公司横幅。

“在1918年到1919年康有为曾在江苏茅山陆续购买了500多亩的山坡地,并在1921年设立了‘述农茅庐’管理农场。‘述农’二字取自康有为祖父‘述之’和父亲‘少农’,正是为了纪念两位亲人而得名。”讲解员说。

一直以来,关于康有为“述农公司”的资料很少,直到康有为的外孙女婿、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李云光披露了家书并著书出版才让大众知晓,史学界凭借这些资料和实地走访才有了详细的研究。学者林克光在《康有为创办“述农公司”调查》中讲到,述农公司大搞绿化植树造林,松柏和黄金树等种有四百多亩,茶树有三四十亩。此外,山坡地还种有黄豆、玉米、西红柿、山芋等经济作物。

康有为为了经营好这个公司,不仅阅读研究了大量书籍还撰写了十几篇相关的文章。然而在当时,社会环境条件不佳,战火纷飞,交通不便,最后以失败告终。

百年故居焕发新生

1983年,当时的南海县人民政府拨款把毁于战火的康有为故居按原貌修复,这里就是康有为小时候读书藏书的“延香老屋”。老屋建于清代中期,一厅两房两廊的青砖镬耳屋是典型的岭南风格,大厅留有黑色阁楼,两廊中间有一座天井,整体通风光亮,面积约81平方米。

1986年,为了更详尽地还原康有为的一生,在故居旁边的空地盖起了一座纪念馆,还专门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档案馆、上海图书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单位复制了文物。

1996年康有为故居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连同故居先后被列为广东省、佛山市和南海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不少的学生参观游览。

而与故居、纪念馆一河之隔是后来升级打造的“康园”。自2013年4月开始,在省、市、区、镇多次视察调研基础上,由市、区、镇三级联动共同建设康园,将康园列为佛山市和南海区城市升级项目,并申报列入2014年广东省建设重点项目计划。在这几年间,康园逐渐“充盈”,康有为博物馆、南海会馆、市政公园、一锥书屋等建筑落地并对外开放。

 

这其中,“一锥书屋”是最受年轻人喜爱的打卡点。建筑本身为仿古设计,外部是和故居、村落一脉相承的青砖镬耳屋,但设计师打破了原来空间的闭塞感,墙体两册装上宽大的玻璃窗,在天井部分也一改传统使用玻璃材料,人就像在玻璃屋里,抬头望向窗外便是郁郁葱葱一片。

市民黄小姐与男友趁工作日人少到书屋打卡,“康园之前一直听过,但我一直没过来玩。前几天在网上搜到这个网红书店,一下就被这个精致的设计吸引了,就过来这边打卡,顺便游览一下。园区很安静,很适合来放松。”

自驾游的陈先生则是专门趁着暑假带两个小孩来打卡博物馆和书屋,“从康有为的经历中学习下近代历史,孩子们打卡后还要写写感受,作为暑期作业之一,边玩边学。”

除了游客自发前来打卡,近年来,南海围绕康有为故居、一锥书屋等景点开辟了多条研学路线,像今年4月发布的“微度假·到南海”十大精品线路,其中康园就是重要一站;今年5月,由佛山市妇联、市文明办、市教育局联合开展的争做“佛山小当家”活动中,“家风家训”主题研学路线就走进了南海丹灶,最后两站就是康有为故居和康园(康有为博物馆、南海会馆、市政公园、一锥书屋)……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31日,相关研学路线已接待游客超1000人次,不断吸引着亲子家庭人群,更别提每年不间断举办的全民阅读、文明巡航等特别主题策划活动,让康有为故居、康园焕发勃勃生机。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MY_动易2006海蓝网页底}